袈裟
词语解释
袈裟[ jiā shā ]
⒈ 和尚披的法衣,由许多长方形布片拼缀而成。
英cassock;
引证解释
⒈ 梵文的音译。原意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须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称。
引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竺僧度·答杨苕华书》:“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鏗鏘之声,曄曄之色,不与易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浣衣池侧大方石上,有 如来 袈裟之迹;其文明彻,焕如彫鏤。”
清 黄遵宪 《石川鸿斋英偕僧来谒张副使余赋此以解嘲》诗:“先生昨者杖策至,两三老衲共联袂,宽衣博袖将毋同,只少袈裟念珠耳。”
艾芜 《我在仰光的时候》:“和尚尼姑托着黑色的钵,披着黄色袈裟,整队地出现在街头巷尾。”
国语辞典
袈裟[ jiā shā ]
⒈ 出家人的法衣。梵语kaṣāya的音译。意指不是正色。佛教戒律规定,出家人所穿的衣服,须染色,不可著正色衣服。因用长方形布片连缀而成,宛如水稻田的界画。
近法衣 僧衣
英语kasaya, a patchwork outer vestment worn by a Buddhist monk
德语Soutane (S)
法语kesa
最近近义词查询:
收获的近义词(shōu huò)
倘使的近义词(tǎng shǐ)
占据的近义词(zhàn jù)
下降的近义词(xià jiàng)
淋漓尽致的近义词(lín lí jìn zhì)
生果的近义词(shēng guǒ)
口气的近义词(kǒu qì)
打点的近义词(dǎ diǎn)
今朝的近义词(jīn zhāo)
失常的近义词(shī cháng)
光泽的近义词(guāng zé)
含义的近义词(hán yì)
二月的近义词(èr yuè)
那边的近义词(nà biān)
工业的近义词(gōng yè)
中央的近义词(zhōng yāng)
危机的近义词(wēi jī)
交代的近义词(jiāo dài)
窃取的近义词(qiè qǔ)
出发的近义词(chū fā)
礼节的近义词(lǐ jié)
固执的近义词(gù zhí)
奋起的近义词(fèn qǐ)
完善的近义词(wán shàn)
化装的近义词(huà zhuāng)
更多词语近义词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