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遗
词语解释
孑遗[ jié yí ]
⒈ 残存者;遗民。
例三陷之后,城中无孑遗。——《明史》
英survivor;
引证解释
⒈ 遗留;残存。
引《诗·大雅·云汉》:“周 餘黎民,靡有孑遗。”
毛 传:“孑然遗失也。”
陈奂 传疏:“《方言》《广雅》皆云:孑,餘也。靡孑遗,即无餘遗。”
《后汉书·应劭传》:“逆臣 董卓,荡覆王室,典宪焚燎,靡有孑遗,开辟以来,莫或兹酷。”
唐 白居易 《寓意诗》之一:“一朝为灰烬,柯叶无孑遗。”
《明史·黄凤翔传》:“与其要福於冥漠之鬼神,孰若广施於孑遗之赤子。”
郭沫若 《星空·洪水时代》诗:“那时节,鱼在山腰游戏,树在水中飘摇,孑遗的人类全都逃避在山椒。”
⒉ 残存者;遗民。
引《明史·忠义传四·徐世淳》:“三陷之后,城中几无孑遗。”
清 冯桂芬 《皖水迎师记》:“顾 贼嗣是拥众数十万,驰骋蹫躪於 浙 东西千里中,陷城无虚月,势益张, 江 浙 孑遗,无不趋 上海 洋涇之上。”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孑遗自然还是投降的,然而为奴隶的资格因此就最浅。”
⒊ 指遗迹。
引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二:“那三两个堆积在一段高地上的庞大的顽石,说不定会是冰河时代的孑遗。”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 中国 文字的起源,或者 中国 原始文字的孑遗。”
国语辞典
孑遗[ jié yí ]
⒈ 残留、独存。
引《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清史稿·卷一二〇·食货志一》:「四川经张献忠之乱,孑遗者百无一二,耕种皆三江、湖广流寓之人。」
近余存
最近近义词查询:
何必的近义词(hé bì)
打骂的近义词(dǎ mà)
分化的近义词(fēn huà)
礼物的近义词(lǐ wù)
也好的近义词(yě hǎo)
不及的近义词(bù jí)
无能为力的近义词(wú néng wéi lì)
参加的近义词(cān jiā)
文化的近义词(wén huà)
同僚的近义词(tóng liáo)
天主的近义词(tiān zhǔ)
地理的近义词(dì lǐ)
调理的近义词(tiáo lǐ)
风气的近义词(fēng qì)
大哥的近义词(dà gē)
计策的近义词(jì cè)
积极的近义词(jī jí)
亲热的近义词(qīn rè)
宣布的近义词(xuān bù)
技巧的近义词(jì qiǎo)
相打的近义词(xiāng dǎ)
首都的近义词(shǒu dū)
教唆的近义词(jiào suō)
美丽的近义词(měi lì)
玩具的近义词(wán jù)
更多词语近义词查询